第七节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
上世纪90年代末,适应高校规模扩张的需要,全国各高校加快后勤改革步伐,调整后勤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校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实体的企业化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各项后勤服务有了新的起色。
2000年11月7日,学校根据中央、省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了《烟台师范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后勤工作实际,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本着“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稳定”的原则进行。其目的是:改革后勤管理体制,转换后勤运行机制,建立起事企分开、学校与后勤实体在经营管理上甲乙方关系明确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使后勤服务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与学校保持明确责、权、利关系的社会化后勤实体。学校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完成了为原属后勤各实体管理和使用的后勤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
2000年12月,学校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模式,完成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总务处建制,组建了以甲方身份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的后勤管理处;按照企业化运行模式、专业分工和行业管理的要求,组建了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物业管理中心、接待服务中心、校医院、幼儿园五个服务实体,后勤实体正式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从2001年1月1日起,校内后勤各实体按照新机制运行。同时完成了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开始实行按需设岗,实行全员聘任制。完成了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了后勤实体由行政事业工资制度向企业工资制度的转变。完成了经营机制改革,完善了服务收费制度,由拨款制变为收费制。
2002年3月19日,学校召开第二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总结了前一时期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明确了今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学校在新形势下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需要,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的需要。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后勤各实体明确了责任,理顺了关系,学校后勤工作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学校在这一时期先后完成了交通学院部分基础设施的改造工程、学生公寓、南区锅炉房重建、西区教学实验楼、教职工住宅楼等工程。完成了新建图书馆周围路灯及绿化水管工程,南区锅炉安装,北区学生公寓水、暖改造,交院水、暖、电改造工程及红旗路两侧电缆及排水管改造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