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999年到2005年的7年间,学校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重视学校内涵建设,保证了扩招后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以同时期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开展的各种评估为契机,坚持并不断加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适时启动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也越来越突出。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1万人,由此掀起了高校扩招的热潮,此后高校招生连续多年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顺应这一趋势,1999年,学校招生3364人,较1998年扩大招生1258人。当年,在校普通本专科生8070人,硕士研究生8人,外国留学生近100人,函授生7000多人,大专自考生3000多人;校园占地面积870亩,校舍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2000年,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突破了1万人,达到10183人。2004年,在校普通本专科生突破了2万人,达到21185人。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到2005年,学校拥有普通本专科生21867人,硕士研究生318人,外国留学生469人,继续教育在校生10317人;校园占地面积1840.6亩,校舍建筑面积58.9万平方米。
伴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大,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师资队伍迅速壮大,办学实力快速提升,为后来改建为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二、顺利通过各项评估
1999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
2001年4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教学工作大会。会议明确了“十五”期间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强调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这次会议还是迎接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准备会议。学校以迎评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进展。
2001年6月10日—15日,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合格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并形成了考察意见,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2001年11月,学校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评估中成绩优异,各项综合指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同年12月,在省高校语言文字工作调研检查中,专家组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学校是全省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面旗帜。
2002年,学校首次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辽宁、湖北、新疆7个省区录取新生176人,标志着学校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的格局开始形成。
2003年,学校向教育部高校评估中心提出申请,正式启动了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标准最细的评估检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启动,充分显示了学校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信心和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决心。
三、教学改革不断加强
教学管理日渐规范。2002年,组织实施了“新世纪教学改革计划”,立项资助项目40项,培养项目31项。为保证教改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出台了《烟台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教改项目管理,同时设立了每年20万元的教学改革基金,对教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同年,学校制定了《加强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方案》,作为未来几年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配套出台了《教学奖励办法》、《教学与教学管理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规定》、《教师教学工作管理考核办法》、《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课程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出台《烟台师范学院课程建设规划》,并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课程建设暨评选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通知》、《关于对优质课程进行复评的通知》、《新上专业合格课程验收工作的有关内容》。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从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实验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各门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了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促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深化教育模式改革。2003年学校研究出台了《学分制改革与建设方案》,从2003级本科学生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和配套的弹性学制。新教学计划总学分控制在155—160之间,课程基本结构框架为基础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提供了大量的任意选修课程。教育实行“2+2”模式,即第一个阶段的2年实施通识教育,注重基础性课程教学质量,突出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重点抓好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第二个阶段的2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重视实行个性化差别化的战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供选课程的学分总量与规定选修学分的比例均在2∶1以上,学生选课空间明显增大;符合规定的学生,可以申请停学创业,也可以选修更多跨学科的课程。本科学分制教学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运行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学分绩点制实施细则》、《关于学生奖励学分评定的有关规定》、《导师制暂行规定》等2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修订完善教学计划。2004年对本科教学计划、专科教学计划和高水平运动员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构建了“两个平台、六个模块”课程体系,加大了理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并将实践教学单独组成模块,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增加了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培养方案,为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提供了空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相吻合,将学校全部课程统一编号,录入综合教务系统,方便了学生和教师查询信息,基本实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根据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学校注重改变课程分割过细、知识简单拼凑、课程之间相互脱节或重复的状况,设置了包括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任意选修课在内的课程结构体系,并对各类课程规定了一定的学分比例。
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在原校基础上筹建鲁东大学,筹建期为一年。2005年,学校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这一时期,学校以筹建鲁东大学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为后期的更名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好了准备。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拥有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优质课程66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列全省高校前茅。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124部,其中1部入选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立项;2部获国家级奖,10部获省级奖。
在本科教学方面,具有可比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统考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历届本科生的考研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在省内仅次于山东大学;首次组队参加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在2005年全国体育专业大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各省市24支复赛队的第5名;历届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7%以上。
在教学研究方面,学校围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逐渐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教改体系,先后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14项、省部级63项、校级14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研成果共计2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学管理A级单位”,教务处先后三次荣获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