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鲁东大学图书馆东广场鲁东大学北区镜心湖休读区鲁东大学主校区图书馆鲁东大学北校区东南门
 

 

第九章 综合性大学基础的奠定(1998年7月—2006年1月)

2017年09月17日  点击:[]

第三节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学校在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318人。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逐步积累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经验,为以后研究生教育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

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了首届硕士生的招生工作,基础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2个专业共招收8名研究生。为了完成研究生教育任务,首批聘任硕士生导师5名。

2000年,学校抓住机遇,积极组织参加了国家第八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工作,英语语言文学、专门史、运筹学与控制论、课程与教学论等4个学科通过了硕士学位授权审核。这4个硕士点的申报成功,为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也为后续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积累了经验。

2003年在全国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学校新增了原子与分子物理、自然地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动物学、应用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训练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学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03年招收81名研究生,2004年招收92名,2005年招收150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18名。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0032月,学校成立了研究生处,负责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自此,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制度化,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为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学校于1999年出台了研究生教育的系列文件。学校研究生处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于2005年又先后修订、出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条例》、《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管理使用办法》,逐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严抓研究生培养环节,对课程设置、学分分配、教材、教法等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把各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鼓励研讨式和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逐步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制度、预答辩制度;实施硕士点负责人竞聘上岗、定期考核制度;探索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逐步建立并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科学、灵活、合理,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注重了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及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能够体现学科的新进展,专业学位课严格按二级学科设置。加强了英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搞科研、写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各类活动,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

在教学管理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培养质量。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教学检查来保证教学质量,专门聘任了教学督导员,不定期地检查教学情况,并及时将督导结果反馈给院系。重视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和导师梯队建设,在不断提高校内导师队伍学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外聘学术名家兼职担任研究生导师。另一方面,抓好硕士论文的选题、开题等各个环节,严把培养质量关,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据2005年统计,在校研究生平均每人发表学术论文1.57篇;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00%,其中,博士研究生考取率达21.8%,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7%,考取国家公务员或到大型企业等就业的占19.6%

20052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学校增列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类型的增多,拓宽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条:第十章 综合性大学的开创(2006年2月—2008年12月) 下一条:第八章 本科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1990年1月—1998年6月)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邮编:264025

鲁ICP备号:09096634 Copyright ? 2017 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