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鲁东大学图书馆东广场鲁东大学北区镜心湖休读区鲁东大学主校区图书馆鲁东大学北校区东南门
 

 

第九章 综合性大学基础的奠定(1998年7月—2006年1月)

2017年09月17日  点击:[]

第二节  多学科协调发展局面的形成

这一时期,学校坚持“学科强校”的办学理念,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团队,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零的突破,同时也因交通学校并入,学校的工科实力得到显著增长,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一、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

1998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学校积极主动抢抓机遇,走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相结合之路,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工作。这一时期,学校坚持“巩固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发展应用专业,稳步发展工科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增设了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专业。这是学校非师范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增加数量较多的一个时期,也是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时期。

1999年,学校设有中文、政法、历史等13个系,马列主义、大学英语、公共体育、外国留学生等4个教学部,30个专业,已基本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格局。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1999年10月,学校申报的汉语言、法学、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管理等4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海洋生物技术方向、植物细胞工程方向、食用菌工程方向等3个方向获得批准,成为当年全省高校中新上专业获得批准最多的学校之一。

2000年,学校申报的日语、朝鲜语、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等6个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专科专业通过了省教育厅的审批,2001年开始招生。

2005年,学校新设了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社会体育3个本科专业。至此,学校共有49个本科专业,其中非师范专业31个,师范专业18个,分别占全校本科专业总数的63.27%36.73%。本科专业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科、工科、农科等5个学科门类中的28个一级学科。

二、二级学院的建设

为了适应学校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学校在这一时期开始探索并逐步建立二级学院。

20014月,学校将新并入的山东省交通学校命名为交通学院,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个二级学院。

20019月,学校将外国留学生教学部改名为国际交流学院;20023月,将中文等6个系改为二级学院;20032月,学校成立历史与社会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到2005年,学校共设有16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

三、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2001年,“九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文化史)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验收,并正式挂牌。同年,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被列为省“十五”重点学科强化建设工程,这是全省唯一一个由非省级重点学科直接进入强化建设的学科。

2004年7月,自然地理学被确定为山东省财政重点扶持建设学科。10月,艺术美学学科被山东省文化厅列为艺术科学省级重点学科。

2005年6月,自然地理学被正式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成为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为建设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条:第十章 综合性大学的开创(2006年2月—2008年12月) 下一条:第八章 本科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1990年1月—1998年6月)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邮编:264025

鲁ICP备号:09096634 Copyright ? 2017 鲁东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