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健,男,1954年出生,山东乳山人。1973年至1975年在我校中文系学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主席团委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初中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做过中学教师,历任烟台市文学创作室专业作家、《胶东文学》主编、烟台市文联副主席。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发表小说、散文、影视剧本300余万字,曾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省、部级文学奖。长篇小说《河魂》获北京市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老霜的苦闷》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人仓》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剧本《阙里人家》获天马影视文学奖,电视剧本《飞越》获中央电视台优秀剧本奖。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高天厚土,经由千年文化沉淀出一个人杰地灵的好栖处——山东;山东人众,在悠悠文化沉香中成长出一个文人的创作团体——山东作家群;胶东地灵,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我校成了作家群主力的培育阵地。在这阵地上勇敢冲锋的,却委实落不下烟台作家协会主席矫健。
现为国家一级作家、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的矫健,1954年生于上海,1969年因插队才来山东烟台落户,从这点讲,他实在算不得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但正是这样一个精明的上海人,在山东这方沃土上才成长为一位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家。从1973年处女作《铁虎》发表开始,矫健十几年间先后荣获国家短篇小说奖、国家优秀中篇小说奖、天马影视文学奖、《十月》文艺奖等多种奖项,可谓享誉文坛。但正是在这风头正劲的岁月里,他意识到,以农村为基调、背景、内容的文章走的依旧是文学的旧路子,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文学将何去何从呢?于是他开始探索、寻觅,不惜以身试法,下海体验,在商海浪潮中历尽沉浮,为我们的文学淘得一条黄金路。所以,在谈及他的写作之路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天赋、生活、热情,一个都不能少”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但就是这百分之一的天赋也是极少人才具有的。“写作不是一门普通的职业,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就创作而言,天赋、生活、热情,一样都不能少。”从矫健通俗的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天赋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矫健在正式成为专职作家之前,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写作能力。在文革前的学校生活中,接到一篇文章的题目后,在别人还在沉思冥想的时候,矫健早已奋笔疾书了,敏捷的构思与内容的飞快串联就是天赋的表现。然而写作毕竟不是完全能够靠天赋来完成的。从1969年插队开始,到1973年《铁虎》的发表,矫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知用坏了多少笔,写满了多少纸,挨过了多少批评,经受了多少身心的煎熬,但他忍住了,创作的热情不减,信心仍在,于是他成功了。
1973年《铁虎》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同年他考入我校中文系,与校友合办《贝壳》文学杂志,创办了文学社,在实践中磨练自己成就自己。也正是在热情中创作的这群人们,后来成为“鲁大作家群”的主力,现代文学的重要力量。
“写作需要创新”
“新”和“活”是矫健创作的最大特点。“写作需要创新”,矫健如是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关注的焦点是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文坛上农村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矫健凭借《农民老子》、《老霜的苦闷》等一系列农村问题小说在文坛上名声大噪。但是,太多人挤在了同一条船上,创作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具有创新意识的矫健决心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各种经济形式使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这种急剧变幻的大环境下,城市人民的生活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矫健看准了这片沃土,准备占领这个空白点。但经济领域神秘莫测,局外人根本摸不着门道,要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深入其中,去亲身体验。于是,借着一个偶然的机会,矫健下海
了。一个天才的小说家踏上了他的经商之路。
从1988年到1998年,十年弄潮,矫健饱尝甘苦。于股市、于邮市、于外汇、于期货、于房地产,矫健品味了每一滴海水,在每一座礁石上守望与疗治。成功的时候,曾经一夜用坏了三台点钞机,香车宝马,头罩光环,口诵诗文,点石成金,千古一人;失败的时候,一天之内可以赔出五百万,也曾在警方强制下蹲在墙角反思,也曾被民工追得抱头鼠窜,也曾在阳澄湖畔独自看守一片楼房,孤独寂寞,饱尝人间冷暖……最终,矫健还是在商海中沉没了。心中那挥不去的文人情结,是他致命的弱点。这使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这辈子结下了脱不去的作家缘,创作是他的根,是他永远的最好的归宿。
矫健惨败而归,但对于那些失败,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与哀怨,他认为,十年中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些失败,给了他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完善了他足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品格。失败才是他生命中最精彩的篇章。成功是一色花,失败是七色花;成功是用华音在舞台上歌唱,失败是灵魂在夜半时呻吟!
矫健拿出了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有着文学天赋的他,以作家特有的敏感从商海挖回一大堆“生猛海鲜”,以独特的人生体验,占领了一块绝佳的创作领地——投资小说。
1997年初,矫健的第一部投资类长篇小说《红印花》出版。小说以邮市为题材,全面展现了邮市投机风浪和那些或善良聪慧或阴毒愚钝的炒邮者的众生相,揭示集邮、炒邮的内幕,同时把一部绚丽多彩的中国邮票史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他突破了原有的农村农民题材,走向了商业领域,现代领域。《红印花》以其崭新的题材和构思获得了第二届“山东精品工程奖”。
2003年,矫健的第二部投资类长篇小说《金融街》问世,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人们在关注、在观看、在惊叹,他们看到一位崭新的作家以其清新的视角在诉说着当代城市人的话语和心灵的律动。矫健继续前进着,2005年一部以股市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换位》赫然出现在《花城》第五期上,并被改编成电视剧;2006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房地产的小说《楼王之迷》被《小说月报》原创刊收录。
评论界专家称:矫健没有以纸醉金迷为小说的基调,他是在喧嚣的闹市中,投机渔利的人群里,寻找人性,寻找美好,让人从中感受到改革时期中国金融、经济领域的巨变。
当初在山东作家群中风头正劲的矫健下海,着实让许多人费解,今天看来,矫健创新之路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他的投资小说越来越火,他说:“因为我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他们在经历着什么!”对于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矫健信心百倍:“以经济的视角观察人,或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人,总之塑造一系列‘经济人’的形象,是我今后的创作取向。人性的异化,最多的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因此这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大的主题,我将在曾经迷失的这片土地上开垦挖掘!”
“多元化是创作的必然趋势”
矫健上岸后,一直在静心写作,短篇、中篇、长篇、电视剧本,除了发扬原有的风格之外,他的新作增加了现实的敏锐性和冲击力,强化了文化思索,他的作品沉静舒缓,高而不险,锋而无刺。这些都显示了他不但在创作上而且在思想上愈发的成熟、冷静、客观、理性。
对于中国文坛今后的走向,矫健说:“多元化创作是必然趋势。”
“像现在盛行的‘80后’文学,韩寒、郭敬明等新生代的作家,如同我在创作一样,他们一样在创作,有不同层次的人同样需要我们,所以我们一样都是有价值的。”在谈及有关郭敬明抄袭、韩寒弃学等热点事件时,矫健开怀一笑,“它们委实算不得主流。生活阅历不够,视野狭小,缺乏骨头的东西等缺陷是他们存在的最大问题。”矫健没有否定郭敬明的抄袭,他说抄袭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他没有贬斥韩寒的弃学,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有学识更应该有生活。
矫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原则和市场,每个领域每个方向都有人在说话,文学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我们应该给予个性以充分生长的土壤,这样创作才不会单一低俗,我们的民族文学才不会平庸。
文学是崇高的,需要天赋,更需要努力和坚持。矫健以其智慧幽默,游刃有余地让它显得轻松闲适;文学是平凡的,但矫健为文而生的追求历程又让它显得庄严伟大。矫健是凡人,却以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来经营文学这个殿堂,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文革进入现代,在投资金融类经济题材中,独占鳌头,引领风骚。用“文苑奇葩”一词来形容他,实不为过。我们希望矫健在时代的光明大道上闯出自己的未来,以及文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