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没读过多少书,只上了两年私塾,却能看懂书,看懂歌谱,并且特别会讲故事。
奶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即使现在生活富足,她也不忘节俭,她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浪费一粥一饭,平时听奶奶讲的最多的就是关于节俭的故事。
“牟二黑冬天总是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扎着麻绳儿。”奶奶开讲了,我和弟弟听得很入神。
牟二黑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他是栖霞大庄园主。在我的意识里,牟二黑应该是瘦瘦的、矮矮的、黑黑的,这是我从奶奶的故事里揣摩出来的,不然怎么叫“二黑”呢?
有一天,牟二黑挎了个篮子去赶集,路上遇到两个挑担儿的伙计。伙计就是家里没有地、靠给富人家打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穷人。这两个伙计卸下担子,每人买了两个烧饼蹲在路边吃起来,那烧饼外酥里嫩,很香很好吃的样子,可是他们吃的时候,带着金黄芝麻的烧饼渣儿掉的腿上也是、地上也是。一旁歇息的牟二黑看着直摇头,终于忍不住了,他弯下腰,把烧饼渣儿一点一点地捡起来,攒在手心里,然后缩着脖子伸出舌头舔着吃。两个伙计一看乐了,心想:这个老头儿可真馋!再一瞅牟二黑的装束打扮,俩人笑话起来:“哈哈,馋也没有用,肯定买不起。”
“奶奶,我明白了,越是穷人越浪费,越是富人越知道节俭。”我带头发表看法,奶奶却说:“不管穷人还是富人,都不能浪费粮食。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学会节俭。”
“话说八贤王当年重病缠身,久治不愈……”晚饭后,我趴在奶奶膝盖上,继续听奶奶讲故事。“一天,八贤王坐着轿子上朝回来,半路上想下轿歇息一下,下轿的时候他看到地上有几颗玉米粒儿,‘这是谁撒落的粮食,太可惜了!’于是他艰难地弯下腰捡起玉米粒儿,放在嘴里嚼着吃了。谁知吃了之后,不但身上的病好了,而且又活了50年。”
没等奶奶说完,我就开始插话:“我明白了奶奶,珍惜粮食能使人健康长寿。”弟弟奶声奶气地抢着说:“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奶奶微笑着点点头。
成由节俭败由奢。节俭不仅是一种好习惯,还是一种美德。如今的生活条件比我们小时候不知道好过多少倍,但浪费的陋习似乎却呈指数扩张,餐饮浪费的现象更是触目惊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披露: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强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让舌尖上的节约成为习惯。
“金玉不可衣,锦绣不可茹。”奶奶讲故事之前,总要说句谚语或者顺口溜。“有一年山西洪洞一带连降大雨,一个农民提前在家里储备了些南瓜,果然几天后开始发大水,水位越涨越高,把许多人都逼上了房顶。很多人后悔走得匆忙,没有多带点儿值钱的东西,坐在房顶上的地主一家,却洋洋得意,离家时他们啥也不带,就带了一大包金银财宝。这个农民则顺手拿了个大南瓜爬上了房顶。没想到,几天过去了大水也没退,被困在房顶上的人都饥寒交迫。农民拿出南瓜来,一家人用来充饥。可地主家的金银财宝不能当饭吃啊,于是地主摸出一个元宝想换南瓜吃,农民不换。地主拿出十个元宝换,农民还是不换。地主把全部的金银财宝都倒了出来,农民就是不换。”
“后来呢?”我的心一直揪着,想尽快知道结果。奶奶不紧不慢地说:“后来呀,大水退了,地主饿死了,农民一家因为有南瓜充饥就活了下来。”讲到最后,奶奶语重心长地说:“有些时候,金钱不一定能换来粮食。”
我想,奶奶讲的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粮食是人生存之本。“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如今,粮食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仍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大命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020年新冠肺炎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无论何时,人都要有危机意识,都要学会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