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帮解题”一类解题神器受到学生们的热捧,输入题目几分钟就可以得到答案,省时省力。在众多大学生看来这不能不说是福音。然而,当我们冷静考量其利弊时却发现,解题神器的出现无形中省略了解决问题当中最重要的一步——独立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之下,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对于大学生来说,独立思考尤为重要,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花朵。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说:“宁可忍受痛苦而进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就烦躁不安甚至痛苦不已,这时候如果再坚持一下,往往就会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产生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思考的过程中,对一个问题追根溯源不仅能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还能使人的思维得到锻炼,提炼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人。
通过某种方法省略掉独立思考的过程而直接得到答案的确少费了一些脑力,并且节约了时间。然而,这样做真的划算吗?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即所谓的开放性问题,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反而限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在做事情时出现死板教条式的错误。试想一下,每个人都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对任何问题的看法都趋向于同一,这样的世界该是多么简单和无聊。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弊端更是不可估量,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人生一些重大决定上往往会因举棋不定而错失良机。另外,类似于解题神器之类的工具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那些因交流碰撞出的奇思妙想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交流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曾国藩曾说道: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这就告诫我们要对外界的辅助少些依赖,多些思考。大学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自己独到见解的关键期。那么,大学生们该如何减少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
首先,合理使用但不过分依赖外部资源。经过思考,将外部的资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更好地实现独立思考。在疑难问题面前,一定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不加思考就急于求助“解题神器”之类的工具。
其次,要有怀疑精神,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所谓的标准答案。答案不一定就是真理,答案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盲目的认可别人的观点容易迷失自我,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前提就是要敢于质疑权威。
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 大学生不能忽视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因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