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恐怕最偏僻的地方也可以嗅到数字化的气息,融媒体是利用网络大数据技术赋能,通过广泛融合不同媒介形态而整合成的新型媒介总称,它利用赋能技术使万物皆媒,其中大数据技术是连接众媒介的核心纽带。
《融媒体传播论》作者张成良教授认为,融媒体引领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即“第三媒介时代”。首先,提起媒介的时代划分,自然会想到美国学者波斯特,他提出了“第二媒介时代”,他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特征的新兴媒介时代划分为“第二媒介时代”,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兴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统一划分为“第一媒介时代”。波斯特提出的“第一媒介时代”的传播关系是单向度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传播,而他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是互动性双向度的传播,并构成了传播回路,他是以传播主体关系和传播路径划分的。但是他的媒介时代划分是在web1.0时代,新媒体刚刚开始崭露头角,无论是“第一媒介时代”还是“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路径都是线性关系。
如今,媒介形态发展日新月异,就传统媒体传播特点而言,融媒体传播具有动态性、非线性和系统性,波斯特的媒介划分并不能描述现在融媒体传播的非线性的复杂的传播关系。由此,张成良提出融媒体传播引领我们进入了“第三媒介时代”。“第三媒介时代”在国内由学者李沁率先提出,李沁所说的“第三媒介时代”是由“沉浸传播”引导的媒介时代,沉浸传播强调以人为偏向,这里的“人”是广泛存在于网络,被高度符号化、脱离肉体精神的存在,他们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李沁提出的“第三媒介时代”强调“人性化”的需要,但也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张成良所说的“第三媒介时代”是对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的继承发展,立足于客观的媒介环境,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他也强调沉浸传播是融媒体的显著特征。张成良是站在了技术有机论的观点之上,在他的研究中也强调了生物学的研究视角,处在系统当中的相关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未怀有“乌托邦”式的期待,张成良认为媒介环境是在极大地满足“人性化”需求,这并非是人真正的自由解放,相反必然带来人的“社会性”的缺失和不足,会给社会结构带来极大的挑战。这让我想起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的发展势必会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一切媒介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化和延伸,只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媒介,艾吕儿也把人对待技术的意识作为焦点,警醒人们不要让技术价值压倒了文化价值。
与以往的媒介研究方法不同,张成良在融媒体研究中提出了复杂系统的理论,复杂系统是具有不同层次统一关系的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具体化形式所构成的系统。融媒体传播是“第三媒介时代”的特征,“第三媒介时代”是由融媒体引导而来,而这个媒介复杂系统才是第三媒介时代形成的媒介文化背景。技术是作为媒介形态演进的动力,推动媒介融合进程,媒介复杂系统跨越层次相互作用,处于动态的环境中不断演化,受到社会外界和内部系统的共同影响。
本书详细揭示了融媒体的复杂特征和传播模式,引入了复杂系统的理论,使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提出了“第三媒介时代”与第三媒介时代的特征,有利于深入认识融媒体传播本质,指导媒体形态的产业化发展。